喜马拉雅有声读物:《任正非找北》
颜宁演讲:遵从内心,勇敢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遵从内心,做独一无二的自己”。颜宁的演讲题目跟孔子晚年的人生志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完全相同。只是颜宁把这种志向具体化为:以自由而无尽止的科学发明,解决人类发展遭遇的挑战。“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孔子晚年提出的全新人生志向。69岁时,孔子终于编篡完了《易》,他放下了念念不忘的“仁义礼智信”,回到了还没有被分解开的玄德,即人类根性上的诉求,对人生有了全新的向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大志向,成为全世界一代又一代造物者的不懈追求。颜宁,一个本想在中国以科学报国的科学家,2017年辞去了清华大学的教授,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至于颜宁为何出走,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都被颜宁否认了。
2019年,颜宁在美国就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接着也是一路高歌,成就越来越突出。
2020年5月,颜宁在《自然》杂志发表了2篇论文。
2020年6月8日,颜宁在《PANS》发表一篇论文。
2020年6月15日,颜宁团队与杨洪武团队合作在Cell《细胞》上发表论文。
无论是《细胞》还是《PANS》都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代表的是学术上的成就和权威。
2020年8月,女科学家组织公布了2020年度的荣誉会员奖(共包括三个奖项),将其中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授予了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颜宁,以表彰她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在中美科技脱钩波涛汹涌的时刻,我们需要深入反思,为什么满怀报国热情回到清华大学母校的颜宁,为什么要出走?我们与美国比,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一个访谈披露了颜宁内在追求:
颜宁:自由。我可以自由地安排工作、自由地选择项目、自由地选择合作者和工作团队。颜宁:我享受灵活的工作时间,喜欢自由的选择课题,更何况还有“全世界第一个发现的巨大诱惑。”颜宁: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最大成就是迄今为止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不少人已经能够独挑大梁,开始自己的独立研究项目了。
颜宁在央视《开讲了》的演讲,可以更清楚地展现颜宁的内在情愫。
那是一颗伟大的灵魂。每个问题她都直落根本。因为她深深明白她的人生为什么?!
她向世间的苦出行,勇于去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她向自己的苦处行,拿出大美科技绝活,要去解救人类面临的苦难;她要当个现代的女娲,去弥补天地演化养育生命的不足和缺憾:科技和经济发展,催生了人的贪婪,使得环境和生命都遭受了无妄之灾。
颜宁追求把天赋潜能拿出来造福人类的自由。她在体验挑战解决者和造物者荣耀的同时,还会体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巅峰时刻,为人类不朽的精神山脉添土。一如造物哲学《中庸》所说: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赞天地之化育”,是说要有大志去弥补天地演化养育生命的不足和缺憾。这是仁人志士的普世情怀。《中庸》不仅仅是说了这个究竟的人生目标,还提出了第一性的原理和具体的次第。《中庸》不是孔子所写,也不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独立完成的,而是后人汇总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而成。《中庸》阐发了普世的“尽性之道”。真正揭开了大志向大情怀的人“究竟为什么而生?”如此究竟和普世的造物哲学,为什么没有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为什么没有催生中国的科技创造?中国人心怀天下。无论在哪里,只要颜宁的科学贡献可以造福人类,都是中国这片土地的荣耀。当然,在中美脱钩的危机日益逼近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深入反思,这样有作为有情操的科学家,究竟为什么要出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有信心把一切灾难和挑战转化为深厚的土壤,以便长出最为灿烂和丰富的科技成果,造福人类。阅读精选
颜宁在美国又获大奖,我们真的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作者:人生如梦LLH
来源:历程iExperience
2017年,颜宁辞去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到美国仅仅三年,今年8月,女科学家组织公布了2020年度的荣誉会员奖(共包括三个奖项),将其中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授予了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颜宁,以表彰她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颜宁,大家都熟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国内上的学,标准的我们中国培养人的人才。清华毕业后,她写了一封自荐信:我觉得自己各方面能力已达到贵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仅凭这一封信,她就获得到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学习的机会,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颜宁没有像其他留学生那样选择留在国外,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老师。在清华大学的几年,她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内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还被权威杂志评选为“中国科学之星”。谁知道,2017年,颜宁从清华辞职,又回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至于颜宁为何出走,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都被颜宁否认了。
后来,仅仅两年后,也就是2019年,颜宁在美国就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接着也是一路高歌,成就越来越突出。2020年5月,颜宁在《自然》杂志发表了2篇论文。6月15日,颜宁团队与杨洪武团队合作在Cell《细胞》上发表论文。无论是《细胞》还是《PANS》都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代表的是学术上的成就和权威。今年8月,又获大奖。
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我们真的失去了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她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第一:天才都是百年不遇的,也是改变世界的人。
很多人常常说,中国人多,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才,但颜宁这样的科学家是普通的人才吗?人家是天才,天才有几个,放眼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说白了,天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天才的研究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人类命运的。也许未来某一天颜宁的成就会非常的高,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过分。我们真的不会感到可惜吗?通过华为被制裁,我们该清醒了,中国在很多领域远远没有什么高科技,我们距离发达国家还远得很,像颜宁这样的人才如果能为我国所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第二:我们要深刻反思并改进,为什么颜宁会出走?
很多人一说起颜宁,就是不爱国,或者拿钱学森举例,以证明颜宁更没有家国情怀。实际说这些都没什么用?人家就不回来你能怎么样?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与美国比,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为什么人才都往美国跑呢?1、论待遇,我们国家现在这么强大,难道还养不起几个科学家吗?我们给最好的待遇了吗?2、论科研环境,我们的科学家到底有没有学术自由,有没有被各种杂事困扰?3、论学术腐败,我们的科学家研究成果究竟能不能归自己所有,领导爱分一杯羹吗?比如颜宁在国内没评上院士,为什么到美国就评上了呢?是因为我们对院士的要求更高吗?我们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追究出走人的责任,更不是要道德绑架出走的人。如果不反思不改进,那么未来会有更多的“颜宁”出走,那时真的就迟了。
第三:颜宁的采访也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因为又获大奖,颜宁接受了一家杂志的深度采访,我们来看一下颜宁的部分回答,也许会从中找到答案:颜宁:自由。我可以自由地安排工作、自由地选择项目、自由地选择合作者和工作团队。颜宁:我享受灵活的工作时间,喜欢自由的选择课题,更何况还有“全世界第一个发现的巨大诱惑。”颜宁: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最大成就是迄今为止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不少人已经能够独挑大梁,开始自己的独立研究项目了。
“自由”是颜宁用的最多的词,我想我们的科研环境给不了的可能就是这个,国外大学最吸引她的可能也是这个。
颜宁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天才科学家,颜宁的出走绝对是我国的巨大损失。颜宁能否回来为我们所用,我想应该成为我们科研部门考虑的主要问题。颜宁照此发展下去,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如果人家再加入外国籍,那就彻底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了。希望网上少一些恶毒的攻击,少一些道德绑架,多一些对科学家的尊重,只有如此,还可能吸引这些人才的回归。
不准备结婚,清华女神教授颜宁: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说起颜宁,你或许有些印象,人们喊她“清华最年轻美女教授”,因为年仅30岁就成为清华正教授,她进入公众视野。2014年,这个姑娘带着团队在清华实验室里,攻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来未解的世界难题,成为全球最顶尖的生物学家之一。学术界一片沸腾。2017年5月,颜宁因为离开清华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掀起社会的一大波讨论热潮,时隔两年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一公布,颜宁在列,国内炸了锅,分分钟就把她送上了热搜榜。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家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有史以来,只有包括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内的30位中国籍学者榜上有名。搞清楚状况之后,咧嘴笑的颜宁 图片源自公号奴隶社会梳着一头短发,发尾俏皮地向两边卷过去,颜宁的一双杏眼总是笑意盈盈的,她的状态看上去很好,看不出一点年过40的样子,少女感气息满满的。1977年出生在山东莱芜的颜宁,打小就充沛有活力,活脱脱一个野姑娘,爬树偷桃子,下河捞鱼摸虾,成天风风火火的样子。生物系博导的她,原先是个金庸迷,和同龄女孩一样热衷于各种明星八卦,她曾经的目标是北大中文系,理想职业嘛,是当个娱记。原本高中分班都选了文科了,可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她败给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被班主任生拉硬拽拖回了理科班,清华生物系这个专业也是父母建议她报的。
将科研当作一生的事业?当时的颜宁可没想过,她只是被周遭的人推着朝前走。提起当年报考的事,她说,“我高中就觉得我最想干什么,肯定干不成,我想考北大,肯定进不了,所以就报了清华。”学生物是父母希望她以后学医,不过颜宁害怕解剖小动物,就报了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曾将娱记作为奋斗目标的她,压根不爱做实验,在最好的朋友印象里,她是个说话不着调,做实验可以毁掉整个细胞间的主,当时有人断言,颜宁肯定不会走上科研之路。
但再怎么样她可是考进清华的学霸,适应能力方面也不是盖的,终日浸润在实验室单纯的科研环境中,她发现亲自动手做实验,等待未知的实验结果的过程,就像升级打怪一样快乐。清华大学本科毕业那年,颜宁也想过工作,她甚至收到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的高薪offer,但思虑再三之后,她拒掉了,“我自由自在惯了,让我在等级森严的公司制里待着,肯定不习惯。”
待在实验室里,静心做研究的那种单纯的幸福感,她是难以割舍了,去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后,这份感觉更深了。普林斯顿处处透着宁静和美,秋天的时候,学校附近森林里各色的树美得令人窒息,湖里不时有水鸟嬉戏,23岁的颜宁尽情地在其间撒欢,仿佛回到童年。来到这所古老的常春藤名校的课堂,给颜宁讲课的都是大科学家,是经典论文和教科书背后的操刀者,还有一身把科学讲成故事的本事,这让满眼好奇的清华女孩瞬间觉得:“哇!原来做生物这么好玩!”颜宁从不否认,“好玩”是她从事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她当然知道科研从来不只是好玩。刚进施一公实验室那会,“我是做什么,什么做不出来。比我早几个月进来的另一个复旦学生,已经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了一篇论文。”导师施一公常在她面前表扬其他人,压力使她瘦了30斤。初来乍到,做实验屡做屡败,颜宁把那段时光形容成为“暗无天日”,好在,总有榜样在身边让她感觉不孤单。不止一次,颜宁看到一对教授夫妇,都晚上11点了,还在各自的实验室观察显微镜下的生物,那份淡然和单纯感染了颜宁,她甚至悄悄为自己画了像:“我将来就是要这个样子,很简单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调整好心态,经历了半年的黑暗时刻后,2003年1月11日,她把一个复杂的生化实验从头到尾做出来了,导师说“你终于会做实验了。”
在科学的范畴内,一个成功的生化实验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世界性难题,但颜宁不喜欢说“使命感”这种沉重的词汇,科学之所以让她着迷,是因为智力挑战带来的刺激感,以及做实验时体会到的小确幸。她所在的施一公实验室一共三个博士生,入夜了,他们仨就着小音箱里放出的老歌,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即便不说话也不觉孤单,世界安静得只剩下分子跳跃的节奏,“那感觉可好了。”顺利从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答辩,颜宁获得了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这个奖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只有5人入选。2005年做博士后研究时,她开始转型挑战自己,从事更底层的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研究。她做的这个研究具有世界性意义,是因为如果解构出某种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就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它的抑制剂。但这个课题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刚开始每次实验都是失败,失败,失败,她形容自己那会就像行尸走肉。不过对天生喜欢挑战高难度研究的颜宁来讲,越是困难越是重要的研究,越能勾起她一干到底的欲望,“研究很难,那才好玩儿啊!”她希望自己做出来的实验,有一天也能进教科书。长达一年多的低潮期后,颜宁终于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开挂的人生从此开启。2007年,颜宁接受了母校清华的邀约回去任教,成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听起来德高望重的样子,其实颜宁平素里喜欢扎马尾、穿休闲装,混在学生堆里,都看不出她是老师,虽是教授加博导,但她谦虚地自称“青椒”(青年教师)。长达8年的时间,一直有个难题横亘在颜宁,也横亘在全世界分子结构科学家面前,那就是葡萄糖转运关键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长啥样,工作机理是怎样的。因为癌细胞高度依赖的葡萄糖需要通过GLUT1摄取,GLUT1的功能失常会导致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如果搞清楚这个问题,意味着能通过人工干预,增加正常细胞内葡萄糖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还能通过特异阻断对癌细胞的葡萄糖供应,抑制癌细胞生长,“饿死”癌细胞。颜宁和她的团队发现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机理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当时快农历新年了,晚上7点的清华大学校园里,已经没有什么人,颜宁和她课题组的5个学生都没回家,他们纯化出的一颗优质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2天前刚被护送到上海同步辐射实验室,数据当晚会从那边传回来。实验是否能够最终成功?数据会不会有问题?颜宁脑海里有很多个问号,她给学生们点了“必胜客”外卖,自己一个人回到办公室电脑桌前,等待。颜宁在实验室办公电脑前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每每回想起在电脑上看到那个漂亮的分子结构的瞬间,颜宁都激动得无法自持,“世人以前未见的,突然间被你首先窥到了,你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奖励。”膜蛋白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曾数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当时的颜宁只激动了一会,就立马对自己说:“赶紧写paper。”科学竞争只认第一,无论你多牛,都有可能被世界上另个角落的人捷足先登,风风火火的颜宁只花了一个星期,就把论文写出来投稿了出去。 颜宁发表的《自然》论文之一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她凭借这个研究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人们终于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转运蛋白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的晶体结构,这是50年以来的一项重大成就。”“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至关重要”。“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该成果对于研究癌症和糖尿病的意义不言而喻。”颜宁科研成就这么高,但生活里她是个标准的70后女生,追求时尚,热爱生活。从潇洒的小马哥,到《镇魂》里的夜尊“面面”,都是她喜欢的明星,作为一个20年博龄的资深微博博主,她的博文里段子满天飞,一幅傲娇小公举放飞自我的姿态。但一转身进了实验室,那就是立刻变身成思维缜密,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一旦解除做实验状态,天真劲儿就冒出来了,她有时会把学生做不好的实验做出来,然后去学生面前显摆一番:“你看,姐姐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做出了你们3天的工作,我觉得你们真的还没有出师啊。”2017年4月,就在颜宁在清华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的时候,她做了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宣布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教授。一时间,外界猜测如潮水而至,接下来她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出来后,人们更是觉得她像是“负气出走”的,还给她安了个标签:“归海派”科学家。对此,囿于实验室的颜宁有些懵,相比之下,在国内她的影响力和声望是会越来越高的,去普林斯顿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全新的挑战,何来负气出走一说,简直无稽之谈嘛。“清华厚道、大气、稳重,普林斯顿优雅、淡定、高贵,这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两个地方。”转身离开,只是担心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故步自封不自知,哪里想到却被人推上争议的风口浪尖。姑娘最想要的是自由,但别人造谣她是必定要出面怼回去的,顺带捎上两个微表情,表达一下不满。去美国之前,她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被《自然》评为10位“中国科学之星"......告别了国内的争议,她再次来到熟悉的普林斯顿,这次,是以教授和博导的身份。到了国外,不用背负社会的期望值,颜宁又重新体会到自由徜徉在科研之海的快乐。2019年她拿下“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才三天后,她又成了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联名推荐入选的。身上又多了个标签,说心里话,比起“科学家”“美女教授”“院士”等高大上的头衔,颜宁这个“标签”恐惧症患者,更愿意听到别人喊她“娱乐博主”。为了能够自由自在地当个网瘾少女,她在微博上有个70万的大号,还有若干个小号,但每回都会被眼尖的粉丝认出。翻看她的微博,画风也是清奇了,你可以看到颜宁在“正二八经科学家”和“精分娱乐博主”两个身份间无缝切换。除了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之外,遇到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姑娘是绝对要刚正不阿地说叨说叨的,学术圈里出了名“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儿。别人怕得罪人不敢说,她呢,当面直接怼,光明磊落得很。比如韩春雨事件,在一边倒的赞扬之声背后,她站出来发声,想当那个平衡学术生态的人,甚至不惜背负上被人误解和攻击的风险。 韩春雨副教授一夜成名的那篇发表在《Nature》子刊的论文,目前在一片争议中撤稿2017年参加央视《开讲啦》栏目时,撒贝宁说:“您的名字不该叫颜宁,应该叫‘颜值’”,她马上笑着怼了一句,“‘宁’送给你了!”小撒都不晓得怎么接下去。曾有记者问她:“你觉得自己跟大众印象里的主流科学家有什么不同?”她又冒出一句神回答:“我不就是主流科学家吗?”
她反感撒贝宁在《开讲啦》上喊她“女科学家”:“科学家就是科学家,为什么前面一定要加个‘女’字呢?这是性别歧视。”一次,在学院面试博士生时,有男同事问面试的女学生,“你现在到了一定年龄,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颜宁立马对女生说:“你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转身又对男同事说:”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在公开社交媒体上颜宁自信而高调,但也极为注重对自己个人世界的保护。在中科院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有个男生提问:“颜老师,请问您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她当即回答:“关你毛事。”颜宁一直单身,并且告诉父母打算不结婚,别人总追问她“为什么不结婚”,总是被她巧妙化解,并表示:“我不欠谁一个解释。”在古代,人们都将“女为悦己者容”,颜宁去取掉中间一个字,改成“女为己容”,这也是她的人生观之一。对抗世俗的绑架,压力虽然会有,但是她依然选择勇敢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做选择,而不是屈从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这才是号称“自由自在,任性逍遥”的颜宁嘛。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当一个神做了有利于人类的事儿之后,为了奖励他,众神之王宙斯就会把他带到神殿里,打开一扇窗户,让他看一眼宇宙的奥秘,这是对一个传说中的神的奖励。而今天,我们以凡人之眼,能真正探知这个世界的奥秘,这是人生最大的奖赏。颜宁年轻轻轻就已经获得了这样的奖赏,但取得了很多科研者一辈子难以企及的成就的颜宁,依旧像个平常少女一样,活得本真、自我,展示出了一个科学家的B面,这显得弥足珍贵。最最女神的一点是,当别人把注意力关注在她是否结婚这些事上时,她想的是:自己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生命最大的公平是“向死而生”,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拿实力说话嘛。颜宁用行动告诉世界,无论周遭世界如何变幻,勇敢做拥有独立见解的自己,才能活出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有那么多选项,您是自由的,结婚也好,单身也罢,坚持做自己开心的事就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此努力很重要。欢迎评论区留言~
***
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从没有一个高手,是在一夜之间强大起来的
颜宁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 · 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北京时间2019年4月30日晚,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共有25名外籍科学家当选为外籍院士,其中就包括42岁的中国科学家颜宁。
2007年,未满30岁的颜宁即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此后,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瞩目——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她还与时任环保部部长、现任北京市市长的陈吉宁,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叶玉如,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等在2016年被《自然》评为10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颜宁离开任教十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 · 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 · 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颜宁的“出走”曾在科学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震动。尽管坊间议论纷纭,但不可否认,过去二十年颜宁“清华—普林斯顿—清华—普林斯顿”的学术轨迹,本身就可以视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注脚。科学本无国界,当一位优秀的华人科学家,为人类福祉去寻找更多可能性时,应该获得的,是期许和祝福。而回首过去十年颜宁的清华之路,我们更应该明白:没有一个高手,是在一夜之间强大起来的。哪有什么天才,只有无比坚韧的奋斗。
颜宁这十年文字统筹 | 晋浩天来源 | 光明微教育(gmweijiaoyu)
01
“如果在国外,我不会这么高产”
2007年10月,受清华生物系老系主任、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赵南明教授的邀请,30岁的颜宁从美国回到母校清华,成为清华园里最年轻的教授,向膜蛋白这个充满挑战的前沿领域进发。 “刚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颜宁说: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约有半年我都异常焦虑,后来步入正轨后,就顺畅得多了,感觉做实验跟国外没什么区别。” 自2007年回清华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颜宁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近二十篇以她本人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上,其成果两次入选《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如今,再谈起当时的选择,颜宁毫不犹豫:“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事实上,早在2012年,颜宁就曾告诉《光明日报》记者,在清华医学院4年多的时间里,她以独立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论文,其中包括4篇刊登在《细胞》《自然》《科学》这三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还有一项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 这样的成绩连颜宁自己也十分惊讶:“如果我在国外以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时间作研究,我不会这么productive(高产)。” 是什么让颜宁的收获有如神助? “是清华为培养人才奠定的各项基础和推动力。”颜宁说:“专心学术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做到专心致志需要两个前提:良好的硬件支持和优越的科研软环境。”
02
做科研,就要有股“死磕”精神
葡萄糖,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究竟如何进入细胞?100多年来,多少科学家为之着迷。 2014年6月5日,英国《自然》杂志揭开了这个源自生命内部的奥秘:由37岁的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率领的80后、90后年轻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 “学术界对于GLUT1的结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而颜宁在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了GLUT1的晶体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纳德·魁百克说。 这一次,中国科学家的确打败了数十年来全世界为之苦苦鏖战的顶尖科学家。而在这场历经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创造奇迹的,是一支主干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轻团队——70后的导师颜宁,80后的博士后邓东,90后的博士徐超、吴建平,以及孙鹏程。 2014年1月17日,颜宁和她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没想到,成功的欢欣来得如此之快。 傍晚5点多,颜宁坐在办公室里,紧张地等待着实验数据的收集结果。5个多小时过去了,她给学生邓东打了一个电话。“还在处理数据。”邓东回答,他也从计算室里走了出来,紧张的心情让他觉得,即使一分钟的等待,也仿佛过去了半个世纪。 5分钟后,大约晚上10点半。“哇!”当打开电脑软件查看数据结果时,在场的所有同学不由得大声欢呼。邓东已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地跑到导师颜宁的办公室。此时的颜宁,平静地看着邓东,一句话也没说。数据结果一锤定音,这项成果的历史意义,此时无法用言语表达。 这是过去几十年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的诸多世界顶尖实验室都曾经或正在为此全力攻关,但始终未能成功解决的难题。在收集数据之后,颜宁实验团队进行结构解析,并将这一成果投向了《自然》杂志。5月18日,该成果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后,立即引起世界科学界的关注,充分肯定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学成就。 面对世界科学家无从下手的实验,颜宁研究团队用“死磕”精神和严密逻辑收获了科学研究上的完美胜利。
03
追寻科学梦,一支年轻的“本土”团队
“今天,与一堆学生约好唱卡拉OK,我忙完手头事情赶过去的时候,却没人;打电话,都说喝醉了,撤了。我笑骂几句,竟然敢放我鸽子,但完全理解。我知道,邓东太不容易,背负了各种压力,太多期望,我以他为傲!” 2014年5月20日,颜宁的一篇日志,记录下了实验成功后团队成员难得的一次放松。 平均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恒温4度的“冰箱”实验室,实验团队几百个日日夜夜执着地进行着他们好奇而又热爱的科学战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这个创造世界科研领域奇迹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更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个被浮躁裹挟着的社会里,这群年轻人却如此心无旁骛地醉心科研。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让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实验室里生长出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锻造出一支精干的科研“奇兵”? 年轻的团队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年龄的相近使他们之间亦师亦友。在这样的团队里,对学生而言,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是珍贵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和成长经历。 “我刚回清华不久,我的同事刘国松教授曾经跟我说过做科学家的三个境界,他的评论对我影响颇深。”颜宁始终认为,探求真理的顽强意志是这个年轻团队能够沉静下来,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最大秘诀,“第一重是职业,第二重是兴趣,第三重是永生。也许学术论文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但重大科学发现给社会、人类带来的改变却是不可磨灭的。” 这种对科学梦想的坚定追求,不只是团队领头羊颜宁的信条,更是整个研究团队的气质。 “大约有两年多的时间,每周四、周五的凌晨一点,我都会自动醒来。”那是《自然》《科学》杂志上线的时间,“再困,我也会爬起来坐到电脑前,看有没有人发表类似的成果,没有就松一口气,还有时间,加把劲。”邓东笑言“科学研究没有第二,只有第一。” 好奇、热爱、坚持、锲而不舍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正是团队的这种科学精神,让他们一步一步揭开了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神秘面纱,迈上了科学殿堂的一座高峰。
04
好的科研土壤,让科学研究自由生长
除了年轻,这支缔造奇迹的科研团队还有着另外一个显著特点:除了导师颜宁,其余的都是土生土长、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生。 “叹为观止。”著名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用这四个字总结这项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他同时强调,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颜宁团队的成功更大的镜鉴还在于,如何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开来,“为什么这里,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能产生如此级别的伟大发现?如果能研究透,一定能助益整个中国科学的腾飞。” “从事科学研究,最幸福的就是自由感。”颜宁对如今国内的科研环境大加肯定,“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连续多年对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都是大幅度增长。如今,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真的是日新月异,这是我回国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不同于以往用论文量、课题数衡量科学家的评价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对于人才评估最看重的是能否将目光集中在全球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并取得成果。”鲁白如此总结这片给予颜宁团队充分养料的科学土壤,“我们强调原始创新,鼓励学科交叉、协同合作,注重建设研究支撑平台,还鼓励学术批评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攀上这座高峰,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本身有重大意义,从未来看,也将惠泽人类。
05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
2016年6月2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颜宁研究组与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组合作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人源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的4.4埃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与埃博拉病毒GPcl蛋白复合体6.6埃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为看清NPC1介导埃博拉病毒入侵的“门”提供了分子基础。 两年多前,颜宁研究组更是解开了一个困扰全球生物学家半个世纪之久的难题:率先解析出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让人们清楚看到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门”长什么样。 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让荣誉纷至沓来。可这位青年女科学家却一如既往地淡定。她始终铭记自己走上科学道路时的理想:“发现某些自然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颜宁始终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每天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如果在攻坚阶段,她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点。 她追求的是一名科学家的境界:“也许学术论文只有极少数人理解,但重大科学发现给社会、人类带来的改变却不可磨灭。”这种信仰与追求,她也反复讲给组里的学生和更多年轻人。 “经济发展决定中国有多富,科技发展限定中国有多强。让中国的科技实力配得上她的经济体量,让中国的科研成果产生世界影响,我想也正是中国科学家对于国家最根本的使命。”2014年,站在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这位师姐寄语学子。 如今,她最大的心愿,除了做出更多超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是培育更多超一流的人才:“希望有一天,看到从我实验室里走出的学生成为各个大学的教授,作出更大的科研成就。作为一个导师,还有什么比看着学生创造奇迹更令人欣慰的呢?”
参考文献《“在国外,我不会这么高产”——清华大学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纪实》(《光明日报》2012年01月10日第6版。《有梦想才有辉煌——颜宁研究团队成功背后的故事》(《光明日报》2014年06月06日第1版《清华大学教授颜宁:科学研究只有第一》(《光明日报》2016年06月12日第3版)
Youngblood(年轻血液)
Youngblood(年轻血液)(中英文歌词)
阅读精选:
大危机中活下去的能力
接近美 接近神 接近道
新冠肆虐,全球化分裂,供应链危机,
考验中国企业《活下去的能力》。
全球化撕裂,灾难迫近。华为开拓了绝地求生的路径。你灰度了吗?你反转了吗?你一定会在实践中去发现灰度和反转。
喜马拉雅有声读物:《任正非找北》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End---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喜马拉雅有声《地头力》
潜能量表:自性爆发,拿出绝活。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图片深入了解和英阿米巴